电力设备自动化专业1996届校友---李炎泉

作者:   点击:4586  


职场风采


     模具公司技术型管理干部


       李炎泉,1996年入读厦门交通职专(现厦门工商旅游学校),1999年7月毕业。在校期间,李炎泉对待专业课兴趣高,动手能力强。尤其在《金工实习》课上表现突出,倍受老师赞扬。1999年毕业进入威迪亚科技有限公司。1999年—2003年期间,在威迪亚科技有限公司,用了5年的时间登上了职场的第一个台阶,完成由学徒—普师—师傅—大师傅—领导岗位的蜕变。2004—2005 在宇科模具(厦门)有限公司,担任设计部主管,2006年任销售部主管,2009年,被公司委派学习职业经理人、项目管理、质量体系(ISO & TS),2010年,被任命为销售部副经理,全权负责国内业务,2011年,协同公司团队为公司获评“高新技术企业”,个人及其团队拥有若干实用新型专利和一个国家发明专利,2012年,圆满完成公司下达年度销售任务,再次受到公司领导提拔,被任命为销售部经理,正式进入公司中高层管理岗位至今。


成长之路


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成事者,必先会历经苦寻方向,树立目标,而后执着的追求,最后当一切都付出了,可能在不经意间就会有收获。故事也就这样开始了。


  • 生不逢时的年代

         

       那是我们改革开放之后国家的一次重大市场改制,全国的各个企事业单位正式纷纷脱离政府机构,从而完成政企分离,也就在同年各个技工和中专院校也不再承诺包办学生的就业和上岗问题。


  • 没有起点的起点,不知路在何方

         

       很快,在经历一个上午和二三十人的推挤,并接受着公司人事部工作人员调查般的问询后,得到人生职场上的第一份工作,具体岗位:生产流水线 装配操作工。其工作内容十分简单,就是反复重复一套机械式的动作安装流水线上的产品至下班,然后翌日循环,再循环。如此直至一个月后,李炎泉因动作娴熟、到位,效率高,而被破格提前“转正”提调到装配流水线末道工序:负责搬运、装箱。


  • 成长道路上的那些事儿……

         

       李炎泉和他的同学那时正已修完3年的学业,并取得各式的职业上岗证,甚至是当年含金量颇高的“高压操作证”也已是囊中之物,正因为就读“电力”专业,所以电工岗位,一度是我们同学毕业之后就业的方向和目标。

然而,历经数次的人才市场招聘,皆因无工作经验(年轻、应届生)而屡屡受挫、碰壁。更有甚者,用人单位的招聘领导一度认为,手中的证书成分都应该有较大的“含水”量。从而热情锐减,斗志全无,李炎泉那时每日消极度日,壮志难筹,有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哀叹。


  • 曙光后的黑暗…

            

       一月后,在结束苦力般工作后的一天,看到公司内部公告:因公司业务扩大,需要对现有厂房进行扩建,所以内部增招若干名具有电工基础的员工,用于公司扩建的工程建设。

       李炎泉以没有任何悬念、近乎完美的“专业背景”和“高含金”的上岗证书荣登前列,并被委以工厂供电工程负责人的助理,正式调离原部门,借调到工程部,参与工厂扩建工作。

       但人生的经历一般不会像“故事书”中讲述的主角那样,从此过上了幸福的工人阶级生活。因为在现实中,公司完成扩建后,就开始将原来借调的人员进行遣散,遣散的方案很简单:根据扩建期间的工作表现,优异者可以优先竞聘新设立的公司模具部扩招;或返回原部门并给予一些补贴已与激励。

       而故事的发展是李炎泉直接被调入模具部担当“学徒”,没有给予选择权。推荐人是当时一位领导,并说:“年轻人就需要更多的锻炼和学习,不能总计较眼前利益的得失。”而正因如此把原本可以在工程部大有作为的李炎泉,搞得再次和电力专业“这一神圣”的岗位失之交臂,还把原本每月仅有的500元基本工资,直接调整到400元。为此,李炎泉没有怨天尤人,始终坚持“天生我才必有用”,用自己的勤奋努力,走出阴霾,也因而彻底改变李炎泉的职场生涯。

        

人物特写


  • 学徒

              

       记得报到的当天,一到模具部,除了门口几台车床、钻床,在学校《金工》课程中有过接触,另外那些的不知名的设备,其纷繁和复杂操作面板就有让人进到“科学研究所”的感觉,给人与神秘,总不禁“很二”的要问一问:“这是什么设备?” 然而好奇心和新奇感持续不到2小时,随之而来的就是,各个工位的师傅一一过来为我介绍“学徒制度”在机械制造领域的重要性,其主要的内容便是,必须负责下班后的各种设备机台的清扫、清洁和上油保养(含义: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以及厂内的各处的卫生工作(美其名曰: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同时并担当翌日的泡茶、烧水的工作,务必在各师傅上班前,把饮用口杯清洗后,盛入“新鲜”的开水…或者茶叶……。

       当然这“端茶送水”的“习惯”,一直到李炎泉离开这家公司都没有刻意去改变,反之更像有意为之,因为曾有几次这个“任务”改由“后来(学徒)者”担任,但由于现在的学生服务意识太过薄弱,各个师傅的抱怨太多,所以这“使命”还是光荣地又回到李炎泉肩上。

       闲言少叙,书接上回。就是重复着这简单的,枯燥的工作,每天早到30分钟,晚走2个小时。为李炎泉博得了每个师傅孜孜不倦的指导(近乎每日)。6个月后,李炎泉已经可以独立操作部门内那些纷繁、复杂的机台设备(即电火花、线切割、自动磨床等),并以较低的出错率完成工件加工。


  • 曲终人散

                 

       正所谓天下无不散之宴席,李炎泉的师傅因创业需要而辞职,也正式结束了李炎泉的第一个公司的第一份工作,并在其师傅的推荐下到了另外一家公司,担任模具钳工师傅,其组下带领,2名普师、1名学徒。而那时,李炎泉毕业后还不到2年。


  •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有句话说的好“很多人只看见你现在飞得很高,但看不见你曾经飞得很苦。”在这不到2年的时间里,用夸张的比喻,如同印苦僧般的修行。你需要放弃的东西“太多”:业余娱乐、朋友应酬、感情生活,甚至是同学聚会。当时就连“地球”最火热的电视剧都没有完整的看过一集,而被众人视之为“奥特曼”(怪物 + Out Man)。


  • 展翅高飞

     

       故事的发展有时不需要用太多的文字来描述,李炎泉用了5年的时间(1999~2003年),登上了职场的第一个台阶,完成由学徒〉普师〉师傅〉大师傅和领导岗位的蜕变。

       而后在2004年至今,李炎泉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第二个阶段,即由现场技师型向专业技术型全面发展。当然,这期间李炎泉能熟练运用CAD和CAE 辅助软件,并依靠着自己丰富的现场工作经验,顺利成功转型为模具设计师,并进入现任的工作单位宇科模具(厦门)有限公司。


  • 磨剑终为出鞘时

           

       三年后,受公司领导重视,被提拔为设计部主管;

       2006年,被公司高层领导调离设计部门,为公司组建销售部并担任主管;

       2009年,被公司委派学习职业经理人、项目管理、质量体系(ISO & TS);

       2010年,受公司领导重视,被任命为销售部副经理,全权负责国内业务;

       2011年,协同公司团队为公司评得《高新技术企业》,个人及其团队拥有若干《实用新型专利》和一个《国家发明专利》;

       2012年,圆满完成公司下达年度销售任务,再次受到公司领导提拔,被任命为 销售部 经理,正式进入公司中高层管理岗位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