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观(彭移山)
作者: 点击:4325
党的十八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胡锦涛同志的报告,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总结了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工作和取得的成就,回顾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对全面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出了新的战略部署,使人振奋,备受鼓舞。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在中等职业学校,作为一名党员教师,学习领会党的十八大报告精神,就是要在实际工作中,将报告精神融入思想,化为实践,贯穿于工作的各个方面。在今后的工作中,以党的十八大报告精神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克服无所作为的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结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树立以下正确的教师观。
(一)育人为先,永不放弃
大家知道,我们中等职业学校还有不少“问题学生”,面对这些“问题学生”,我们能否放弃他们?当然不能放弃。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老师,应当面对现实,不要抱怨,要树立正确的育人观——要成才,先做人。中等职业学校的绝大多数毕业后是直接跨进社会,步入职业生涯。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产业大军的素质,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教书育人,这是时代赋予我们教师的天职,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在中等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中,德育应放在首位。对品德好的人能力越强,对社会的贡献越大,而品德败坏的人,能力越强,对社会的危害越大。因此,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老师要主动担负起德育教育的任务,在教学工作中要切实做到寓思想教育于教学和各项活动中,决不能只管教不管导,要以服务学生为最高目的,以培育青少年成才、成人为最大责任。要增强教书育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学生中树立威信,关爱每一个学生,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利用课内外时间不厌其烦地对学生的各种行为进行教育、引导和规范,耐心工作,认真工作,持之以恒,永不放弃。只要每一位老师齐心协力,齐抓共管,“问题学生”的问题就会越来越少,就一定能够培养出具有良好道德素质的人才。
(二)严于律己,为人师表
教师的一举一动都是无声的命令。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身体力行。时时刻刻以自己的人格影响人,以自己的品行感化人,以自己的言行引导人,处处是学生的模范,事事是学生的榜样。作为一名教师怎样做到事事、时时、处处为人师表呢?那就是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做到模范遵守社会公德,衣着整洁得体,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礼貌,严于律己,作风正派,以身作则,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注重身教。必须不断注意自我修养,陶冶情操,自觉用师德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自觉地增强教育事业心和责任感,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为人师表。
(三)抓住职教,实施教学
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目的与普通高中的教学目的不一样。普通高中的教学目的,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应试技巧;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目的,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各种不同的职业能力。加上现阶段中等职业学校大部分学生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因此,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老师,决不能单纯为了教书而教“书”,决不能再沿用传统的普教教学模式,更不能照本宣科,让学生整天接触那些枯燥无味、抽象的理论知识,他们是无法理解和接受的,很容易使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根本没有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严重影响了中等职业学校会培养目标的实现,使得许多学生在校期间的专业技能得不到有效的训练,无法做到学以致用。如何根据中等职业学校的实际情况,结合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让学生感受成功时的喜悦,让学生真正掌握某一专业所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学以致用。这是每一位中等职业学校的老师都必须去探讨的问题。职业教育不是知识教育,中职校应重视实践教育,促进“手脑并重”,应以“教学做合一”为特色的教学模式:是指在“从做开始,先会后懂,重在于会,力求于精”教学改革思想指导下,强化“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实现教学做的合一”。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老师,在教学中就必须运用“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理念,围绕着培养学生职业意识、团队协作意识、竞争意识、服务意识、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等各种职业能力,对有关学科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方法及考核评价方式进行改革,真正做到“教学做合一”。
学校应以学生“怎样做”和“怎样做得更好”为教育教学的主线,实行“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改革”,编写“专业实践教学指导书”,采取“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仿真教学法”,实行小班化(小组)、师徒式的“实践教学组织形式”等,把学生的“学”转向在企业、车间和岗位中“做”,在真实的“顶岗工作”中真顶岗、顶真岗、顶好岗。
(四)终身学习,开拓创新
教师惟有不断的自我发展、自我提高、自我完善,才能更好的履行教育这神圣的职责。“我们做教师的人,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教师要不断地更新教育理念,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武装头脑;不断地掌握广泛的文化科学知识,更新知识结构;不断地学习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提高工作效率;不断地反思总结,在理论的指导下大胆实践、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我们确不能懈怠,不能放松,一定要鞭策自己,努力跑在学生前头引导学生,这是我们应有的责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师在推进教育创新和培养高素质人才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只有教育工作者敢于创新,才能促进教育的改革,才会有相应的教育方式的产生。中职教育具有鲜明的技能性和职业性特征,这就要求教学必须紧跟市场,及时追踪了解新技术和新方法,这对教师的知识管理、教学设计等能力提出新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以科学的理论、先进的理念和创新的思维来武装自己,充分利用新的教育科学成果,探讨行之有效的新型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以课堂为主渠道、以育人为主要功能的为人师表作用。
总之,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时刻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在党的领导下,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立足岗位,为党的教育事业贡献全部力量,创造性地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努力争创新业绩,做好学生的引路人,引导学生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只有这样,才能无愧于自己的职责,才能无愧于时代赋予的使命,才能肩负起党和人民的重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