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三下乡”(2)带班老师的一天
作者: 点击:3774
转眼间,我校10名志愿者已经参与井冈山青少年基地带班一段时间了。随着“井冈情·中国梦”全国大中专学生暑期实践季的开展,身为小小带班老师的她们逐渐投入工作,开始了她们忙碌而又充实的每一天。
投入基地工作一个月,10名带班老师人均带班数就已经达到5个。在每一批学员到达井冈山之前,带班老师已经早早的开始了前期的准备工作。从住宿安排、讲座准备,到安排学员的吃饭、旅行、休息,忙碌了一天,往往晚上11点多她们才能回到宿舍。每个班都有着大同小异的行程,但带班老师需要根据每个班不同的特质来进行调整。热情活泼的小学班,青春洋溢的中学班,好学善问的大学班,博学多才的团干班,都要求带班老师一一准备不同的实践材料。往往一个班的实践课程还没结束,另一个班的前期工作准备就开始了。像是拥有分身术的她们,乐此不疲地在基地四处奔波忙碌。
7月19日至7月21日期间,基地正在接待的是来自新疆阿克陶的70余名中小学生,而此批学员的带班老师正是我校空乘专业的曹柳倩同学。为了能够更好的了解来自新疆的小朋友,曹柳倩早早地开始做起前期准备工作,从接站,到住宿,从行程安排到新疆小朋友的饮食,她无微不至的细细整理着。
当实践课程正式开始时,每天早上6点,带班老师便要起来整理内务,有的带着学员在广场上进行升旗仪式,有的在广场上准备军训。早训结束后,趁着学员早餐期间,柳倩便开始联系出行的大巴车辆、进一步安排一天的行程。
今天新疆阿克陶小朋友身着红军服,在柳倩的带领下体验“红色之旅”。转过井冈山蜿蜒的山路,经过40分钟车程后,来到了位于井冈山茅坪乡的八角楼,参观谢氏慎公祠。在大井朱毛故居和八角楼,曹柳倩将历史事件与人物凝练成一系列鲜活生动、印象深刻的“小故事”娓娓道来,引领新疆的小学员更直观地了解革命史实,切身领悟、学习老一代革命人士的无畏精神。
紧接着,学员们马不停蹄地来到了黄洋界。柳倩将“黄洋界上炮声隆”化作简明易懂的小故事帮助新疆小朋友理解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战役,学习井冈山斗争时期军民团结协作、勇于胜利的精神。
古老的八角楼,简朴的朱毛旧居,险要的黄洋界……一路上,曹柳倩在车上与小学员进行交流,畅谈感受,车上充满了欢声笑语。
晚上,在基地的安排下,曹柳倩为小学员组织、讲述红色情景剧《井冈山》,引领新疆小学员了解井冈山革命历史背后的含义。当演出在《血》中拉开帷幕,分《旗》《灯》《情》《火》《路》五个章节展开,实情实景让新疆小学员理解了红色革命中红旗、镰刀、斧头、八角楼以及黄洋界上的隆隆炮声的含义。
一天下来,小学员们疲惫不已,而一路照顾小学员的柳倩说,即使有时很累,汗流浃背,但是和小学员一起相处的经历,让她觉得十分值得。安顿好所有学员,她才带着满身疲惫回到宿舍,带班老师的一天才结束。
无论是在北山烈士陵园祭奠革命先烈,为烈士敬献花圈,还是参观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带班老师所做的不仅是让学员们享受一次难忘的“精神大餐”,而是饮水思源,将他们带回到我们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的峥嵘岁月,激发大家作为一名中国人的强烈自豪感。
短短一个月再见,在井冈山看到了不一样的她们。她们从学校里青涩懵懂的学生,成长为能够引领学生感悟红色历史的带班老师。当同龄人利用假期玩乐,她们已在红色之旅中学会了承担。基地的生活是枯燥乏味的,带班老师的工作繁琐且沉重,但她们从未抱怨过。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每经历一个班,她们收获的不仅是与学员之间真挚的感情,更是在红色革命中体会到坚强的意志、不屈的精神与坚定的信仰。每一次的披星戴月最终都能够帮助她们在成长的路上化茧成蝶,期待她们在红色文化之旅的锻炼能够帮助她们走向更远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