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嘉庚精神 共担复兴使命

作者:商业部讲师团   点击:5539  


“华侨旗帜 民族光辉”,这是毛主席对嘉庚先生成就的最高肯定和对嘉庚精神的高度概括。

2018年12月05日,我校嘉庚宣传月系列活动之一,商业专业部在阶梯会议室开展了嘉庚精神宣讲活动,邀请了集美大学诚毅学院志愿宣讲队的队长叶浩东宣讲,商经181、商英181等6个班级有幸现场聆听了宣讲。

此次宣讲的主题为“嘉庚精神”,主要分五个部分:1.嘉庚先生诞生的时代大背景。2.嘉庚先生的商业王国。3.嘉庚先生的教育世界。4.社会活动家的嘉庚先生。5.品嘉庚精神,做诚毅传人。

整个宣讲过程非常精彩,叶浩东老师引领我们走进嘉庚先生的世界。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嘉庚纪念馆的大厅,此图以大海为背景,其中蕴含了三个内容:1.陈嘉庚先生出生于三面环海的小渔村,2.陈嘉庚先生出海远洋做生意,3.陈嘉庚先生心中的海纳百川。

陈嘉庚先生17岁时渡洋前往新加坡谋生,1898年,母亲病逝,闻听噩耗的陈嘉庚立即回乡葬母。他将账务移交给他的族叔。可是当守完3年母丧的陈嘉庚回到新加坡时,却发现曾经兴隆的米店已经门庭冷落,负债已达30多万元。后来陈嘉庚的父亲逝世,当时新加坡的法律规定“父债子免还”但是以信誉为重的陈嘉庚即使经济拮据,却白手起家四年,不顾亲友的反对,最后连本带利还清了父亲所欠的债务。陈嘉庚以“替父还债”这件事为中国人在世界贸易上取得了信誉。当时也曾有人说他“傻”,但他说:“我们中国人取信于世界,不能把脸丢在外国人面前”。诚以为国,实事求是,大公无私;毅以处事,百折不挠,努力奋斗”,这是校主陈嘉庚先生留给集美大学的宝贵精神遗产。

为了还债陈嘉庚借了7000元,着手建造一所菠萝罐头厂。一切省了再省,借来的7000元用在建厂总算勉强够了。制作菠萝罐头所需的白铁、糖枋,都可向别的商人赊取。开工终于没有问题。等到4月份菠萝一上市,陈嘉庚的“新利川”工厂就开始生产了,为了在竞争中取胜,陈嘉庚给自己的菠萝罐头的商标定名为“苏丹”,在陈嘉庚的精心经营之下,罐头厂运作良好,经济效益可观。创业道路并非是一帆风顺,就在菠萝生意顺利发展的同时,1906年,菠萝罐头行市大跌,陈嘉庚只能勉强保住了1万元的赢利,这次打击使他意识到,商场如战场,仅仅靠一种产品经营是不能适应市场的瞬息多变,他要寻找新的项目。一次偶然的机会,陈嘉庚了解到一个橡胶商人高价卖掉了自己的橡胶园,他立即意识到这是一个机会,于是赶忙联系这个商人,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工业长足的发展,刺激了橡胶制品的需求,带动了马来西亚的橡胶业,产量居世界第一位,陈嘉庚因此被称为橡胶大王。爱国的陈嘉庚制造的橡胶轮胎侧面都印有“中”字。陈嘉庚先生在振兴事业的同时,积极推动提倡教育工作。陈嘉庚先生办商业是为了创办教育世界。 1913年 至 1920年,他创办了集美学校,1921年创立了厦门大学。1925年是陈嘉庚先生一生中得利最多,资产最巨的时候,实有资产大约有黄金百万两。陈嘉庚先生铁心办学。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陈嘉庚面对艰难境遇,态度仍很坚定地说:“宁可变卖大厦,也要支持厦大”。他把自己三座高楼卖了,作为维持厦门大学的经费。惕斋学塾是陈嘉庚先生创办的第一所学塾。陈嘉庚先生一生中创办和资助的学校高达118所,投入教育事业的时间长达68年。陈嘉庚先生认为:教育为立国之本,兴学乃国民天职。学生还应该德智体全面发展。他还创办了女子学校,挨家挨户的劝女子上学,并且在女子学校读书的学生不用学费还可以领补贴,优秀的学生还可以得到一块肉的奖励。为了解决集美学校资金问题,陈嘉庚先生在香港建立了集友银行。除了这些身份外,陈嘉庚先生还是一个社会活动家。百年集美,今非昔比,如今集美的建筑大多是红色的屋顶,白色的墙面,房顶的瓦砖以闽南红壤为原料,成本低廉,坚固耐用,瓦砖的中间有一条凹槽,有利于抵挡东南方的台风。1962年8月12日零时十五分,陈嘉庚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他临终前有三个愿望:一是集美学校一定要办下去,二是希望自己的遗体被埋葬在集美,三是台湾必须回归祖国。

陈嘉庚先生斯人已逝,但精神永存。让我们一起品嘉庚精神,做诚毅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