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工商旅游学校党委领导班子热议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作者:校党办 审核:陈群 点击:4213 日期: 2024/7/23 10:54:53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2024年7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此次全会是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旗帜、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
厦门工商旅游学校党委领导班子召开专题学习会,深入学习全会公报,纷纷表示,这次会议不仅为国家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持续深化教育改革和推进教育现代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取得的成果倍感振奋、备受鼓舞。
党委书记、校长 杨经葵:
全会提出要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深刻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科教事业的高度重视,深刻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教育、科技、人才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之间的关系有了更加深刻的洞察和更加精准的把握,赋予了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新的时代内涵。我校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要聚焦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实践创新,突出体制机制完善和治理能力治理效能提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根据办学实际,围绕服务人的全面发展,坚持党建领航,努力创建优校名校;坚持党徽领路,聚力培养优师名师;坚持党旗领跑,着力培养优生名匠,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黄国强: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中国改革开放历史上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会议,科学谋划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全会通过的决议明确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为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把脉定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凝聚力量、狠抓落实,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党委委员、副校长 蔡世水: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战略部署。职业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主阵地,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密对接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优化专业结构布局,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相对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党委委员、副校长 章正荣:
学习好贯彻好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我们要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要坚持“服务人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多元成长”的办学理念,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强教必先强师,招聘新教师环节,需提升综合考核力度,同时需形成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逐步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为人才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要改革后勤保障机制,把关提升实训设备采购质量,为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党委委员、副校长 马荣村:
作为一名基层教育工作者,我将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坚定理想信念,矢志培养具有良好国家观念和社会责任感的学生,真正做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持;不断探索与时俱进的教育模式,加强校企合作,促进产教融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更广阔的发展平台;加大力度改善办学条件,着力增强学生校园体验,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学校的高质量发展和学生的成长成才贡献力量,为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而不懈努力,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不断作出新的贡献。
党委委员、副校长 简顺展: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其中关于“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相关论述中强调: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完善立德树人机制,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同时,针对中等职业教育,提出“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完善学生实习实践制度”等论述。
根据《决定》,我们中职学校今后的办学机制将更加灵活,办学层次更加丰富,办学模式更加多样,职业教育大有作为。我们要抓住机遇,推动学校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
党委委员、工会主席、办公室主任 唐凌:
全会指出,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职业教育改革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作为福建省“双高计划”建设校,我们要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的辉煌,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引,感悟中国式现代化彰显的独特优势,牢牢把握教育改革创新的主脉搏,坚持以培养适合当前新质生产力要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最终目的,紧盯社会变革产生的新的职业需求,全面有序推进各项改革创新任务,不断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